康乐县2025年中药材、高原夏菜和制香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我县中药材、高原夏菜等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增加群众收入,结合我县发展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和县第十六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县城工贸、北部牛羊、南部药材、川区菌菜、全域旅游”的产业发展布局,在保证耕地面积、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三个不减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中药材和高原夏菜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助推乡村产业兴旺,持续增加群众收入。
二、目标任务
2025年,全县计划种植中药材6万亩,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2.3万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0.15万亩;在全县推广种植高原夏菜2.3万亩,设施蔬菜面积达到0.15万亩。坚持“内培外引”,继续强化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培育初加工经营主体10家。到年底,中药材产业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高原夏菜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特色产业在人均纯收入方面贡献率达到2500元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种苗繁育提升。一是强化特色产业种质资源保护。加强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充分利用旅游大通道沿线丰富的野生中药材资源,开展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发掘我县野生中药材资源。通过拍照记录、标本采集等方式摸清中药材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等信息。加强野生特色产业驯化种植工作,选育有发展前景的中药材进行推广种植,逐步探索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机制。二是提升种苗繁育能力。立足全县中药材资源,在莲麓、景古、流川、八丹等乡镇建设党参、当归等中药材种苗繁育基地,积极推广当归穴盘育苗、党参地膜穴播育苗、分株繁殖等种苗繁育技术。加强田间综合管理,推广应用药剂浸(拌)种、药剂浸根等种子(苗)消毒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良种种苗覆盖率。(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
(二)持续开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种植。按照山区栽植药材,川区种植菌菜,中北部党参育苗的区域化种植布局,依托临夏州千名科技人才助推产业振兴特色产业体系,力争建成临夏州中药材产业核心基地1个。持续巩固提升原有规模化基地,打造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建立200亩以上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0个,柴胡GAP基地1个,高原夏菜育苗基地1个、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区1个。推广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等应用技术,持续打造沿太子山旅游大通道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康丰乡杨台村绿色标准化育苗及设施蔬菜推广种植示范基地、莲麓镇寺址村沿洮河沿岸设施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不断推动中药材、高原夏菜连片、规模化发展。同时,开展绿色防控行动,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推动绿色生产,着力提升特色农产品品质。(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
(三)加快特色庭院经济发展。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前庭后院、空闲场地,重点发展蔬菜种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作物,打造一批微菜园,积极探索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收购销售、分户经营种植的发展模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使农村“小”庭院发挥“大”作用,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群众收入。(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商务局、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
(四)着力提升特色产业初加工水平。加快中药材、高原夏菜全产业链发展,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地合作社等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合作社企业开展特色产业切片、保健品、预制菜的开发,引导合作社深化与企业的合作,推动订单式生产,健全产业链的利益分配机制。针对种植规模较小的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重点鼓励和支持其购置初加工设备,改造现有设备、厂房等,建设小型产地初加工基地,提升产品加工能力,提高特色产业产地加工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工信局、县招商局、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
(五)持续开展农产品品质提升工作。一是建立和完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经营主体建立和完善中药材质量可追溯平台,依托以岭药业公司和康乐县政府签订的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合作框架协议,逐步建立柴胡、当归等药材核心产区生产档案记录制度,实现种植、加工、收购、储藏、运输、销售等全过程质量追溯,确保中药材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二是加强产品质量监管。严格控制和管理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生产投入品的使用,鼓励引导种植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农药残留、重金属等安全性检测力度,强化中药材、高原夏菜种子种苗、农资监督执法,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特色农产品的行为。(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六)持续推动科技支撑能力提升工作。一是加快培养专业人才队伍。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积极邀请州内外专家技术团队资源,发挥专家力量,通过集中培训、实地指导和现场技术实操等多种形式,帮助解决特色农产品产区从种到收、从生产加工到产品营销等环节中的关键和重点问题,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专业人才,提高特色产业科技生产水平。二是加快新品种试验示范种植。在康丰乡高原夏菜种植基地,试验种植新品种甘蓝、辣椒、西兰花等品种蔬菜,在原有品种基础上,不断选育优势品种;开展当归温室大棚穴盘育苗技术,筛选推广适宜推广种植的当归苗,提高产业效益。三是加大科技项目申报力度。积极对接省农科院特色产业研究所、州县科技部门,结合我县特色产业发展情况,积极申报特色产业标准化种植、绿色防控、品牌培育等方面的科技项目,通过科技项目实施,带动全县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各乡镇、县农业农村局;配合单位:县财政局、县自然资源局、县发改局、县科技局、县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四、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5年1月至2025年2月)。调研走访全县特色产业发展状况,征求乡(镇)、村、群众意见建议,完成产业奖补政策的制定、印发。县融媒体、各乡(镇)、村全方位、多渠道宣传2025年特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增强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信心。同时各乡(镇)要主动谋划产业发展,结合各自实际在3月份之前摸清有意愿种植特色产业的规模、品种、流转土地协议签订、资金投入情况和规模种植大户等数据,制定产业发展计划。
(二)推进实施阶段(2025年3月至9月)。动员各经营主体、农户,于3月底前完成中药材、高原夏菜种子种苗采购、种植等工作,同时做好特色产业田间管理、奖补申报、验收资料整理等工作。
(三)验收报账阶段(2025年6月至11月)。各乡镇为特色农业种植奖补验收的责任主体,乡镇验收完成后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特色农业发展中心按照不少于20%的比例进行抽验。验收达标后,对符合条件的按照奖补政策落实奖补资金。享受奖补的经营主体必须按照土地流转合同约定拨付农户土地流转费。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康乐县2025年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通报,各乡(镇)、相关部门要成立工作专班,靠实责任,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亲自抓,盯紧目标任务,抓紧抓细工作落实。各乡(镇)具体负责项目实施,县农业农村局要组建产业发展技术团队,做好技术培训、试验示范及“云上康乐”申报指导等工作。
(二)强化宣传引导。县融媒体中心要开辟专题栏目,对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及奖补方案进行大力宣传,跟踪报道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经验,向广大经营主体和种植户宣传奖补政策,正面引导经营主体和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各乡(镇)要利用村民知情大会、村民微信群等,全方位、多渠道宣传奖补对象、范围和奖补政策标准。
(三)强化政策扶持。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从种植、育苗、初加工等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县财政局要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为特色产业高质量提供资金保障。县纪委监委对产业奖补项目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骗取奖补资金的,按照相关程序取消奖补资格,追回奖补资金,两年内不得申报种植类奖补项目,并报县纪委监委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加强督查指导。县政府要将特色产业目标任务纳入乡(镇)目标考核范畴,成立督导组跟进督导检查,对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比,对完不成年度产业考核目标任务、产业发展推动实施不力的乡(镇)、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问责。继续用好农业农村部门科级干部包抓乡(镇)、专业技术人员包抓经营主体的产业富县包抓责任体系,推动各项任务在一线落实。
(五)加强风险保障。按照县上金融服务政策,根据特色产业类型,全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引导特色产业种植经营主体及农户积极主动参加农业保险,做到全县特色产业保险全覆盖,力争将种植户的各类特色产业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把种植风险降到最低。